2020年9月17日,山东威海湾的刘公岛附近海域上演了一场令人震撼的历史时刻——沉没了整整125年的“定远号”铁甲舰终于被打捞上水面。这艘曾经傲视一时的铁甲舰,不仅是清末北洋水师的核心力量,更是中国海军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在甲午战争时期安全配资炒股,它未能顶住日本炮火的猛烈攻势,最终悲壮地沉入海底,成为历史的遗憾。
125年后的今天,当打捞队将一块块锈迹斑斑的铁甲从海底拉出,看到破碎的舰体,谁能不感到心头一阵沉痛?现场的工作人员有的默默无言,有的甚至泪如泉涌,深感这份历史的沉重。
“定远号”的故事,得从它的起源谈起。这艘船是清朝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,经过重重商议和巨额花费,从德国购买的。1881年开始建造,1885年正式加入北洋水师。清朝当时正处于洋务运动的高潮,试图通过引进先进的武器来实现强国梦想。北洋水师是当时中国最为现代化的海军,而“定远号”作为旗舰,肩负起了守护国家海疆的重大使命。它和姊妹舰“镇远号”一起,被誉为亚洲最强的铁甲舰。它的长度为94.5米,宽度18.3米,排水量达到7220吨,外表披着厚重的铁甲,几乎能够抵御来自外界的任何攻击。
展开剩余81%“定远号”的武器配置同样令人叹为观止。舰上装备了四门305毫米的大炮,分别安装在两个炮塔中,威力十分强大。此外,它还拥有鱼雷管和多门小型炮,在近战中同样不容小觑。在当时,能与之抗衡的战舰屈指可数,尤其在东亚地区,“定远号”无疑是最强的存在之一。
然而,这艘强悍的舰船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。它更代表着清朝政府对国家安全的期待。那时,列强虎视眈眈,日本的崛起也让清政府忧心忡忡。人们希望通过这艘铁甲舰来震慑外敌,保卫海疆。1885年,“定远号”抵达中国的那一天,举国上下都为之欢呼,大家普遍认为,这艘铁甲舰能够为中国的海上力量带来巨大的提升,终于能够在海上挺直腰板。
然而,历史远没有那么简单。19世纪末的东亚局势动荡不安,日本迅速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,国力不断增强,野心也愈发膨胀。1894年,由朝鲜问题引发的甲午战争爆发。清朝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北洋水师身上,然而,水师的内部腐败、指挥混乱,导致即使拥有先进的舰船,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力。
“定远号”作为北洋水师的主力舰,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。这一天,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决战。尽管“定远号”带领舰队奋勇冲锋,依靠强大的火力在战场上对日舰造成了一定威胁,但由于指挥体系的混乱和协同作战的失败,日本舰队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,不仅成功绕开了北洋水师的防线,还打得北洋水师损失惨重。许多舰艇沉没,“定远号”虽然顽强抵抗,但也未能全身而退,船体受损严重。
“定远号”的最终一战发生在1895年2月的威海卫保卫战。当时,甲午战争已接近尾声,日本占据上风,北洋水师被迫退守威海卫这个老旧的海港。日本舰队联合陆上炮兵对威海卫发起猛烈进攻,企图彻底消灭北洋水师。威海卫地理环境狭小,水师的舰船都被迫挤在港内,日本舰队将出口封锁,岸上的炮台也被占领。2月5日,日军鱼雷艇趁乱潜入港内,对“定远号”实施攻击,几枚鱼雷击中舰体,船体破裂,迅速进水。无力挽回的“定远号”最终被迫在港内自毁,随即缓缓沉入海底。
“定远号”自沉的那一刻,不仅是一艘战舰的消失,更是清朝海军梦想的破灭。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,也意味着中国在海上的话语权彻底丧失。随后的《马关条约》签订,清政府不得不割让台湾、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,并赔偿巨额战争赔款,国家深陷困境,民族的信心也几乎跌入谷底。
从那以后,中国的海军力量几乎处于低谷,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不断加剧,直到近现代,才逐渐恢复。125年后,“定远号”终于被打捞上水,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溯,也是对那段历史中无数英勇牺牲者的深切怀念。
打捞工作由广州打捞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进行,目标是将这艘沉船的残骸完整保存下来,供后人研究与纪念。尽管海底的打捞环境十分恶劣,水下视野极其有限,但打捞队依然不畏艰难,投入了高科技设备,如遥控潜水器、侧扫声呐等,逐步揭开了这段历史的面纱。
随着铁甲舰残骸一块块被拉上水面,工作人员发现了大量宝贵的历史遗物,包括铆钉、炮弹壳、木质餐具,甚至还有几具士兵的遗骨。其中,一具遗骨的双手紧紧抓住舰体零件,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不愿放弃。这一发现,让现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,感受到那份为国家殉职的无畏精神。
这些从海底捞起的残片,不仅让我们更接近那段历史,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。它们是历史的见证,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19世纪末的造船技术以及甲午战争的真相。更重要的是,它们提醒我们,那些为国家牺牲的水兵永远没有被遗忘。
通过这次打捞,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。昔日,德国人造出了“定远号”,而今天,打捞工作却由我们自己完成。这种从屡次被欺凌到逐渐崛起的转变,正是国家实力不断增长的体现。
“定远号”的故事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,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。从清末到今天,中国的变化有多大,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。而这艘船的重现,也让我们更加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,他们的精神,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。
发布于:天津市